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9:52    次浏览
据传,袁世凯死前曾把下一任总统的推荐名单写在“嘉禾金简”上,而金简又藏在“金匮石室”中。于是乎,在袁世凯去世的当天,段祺瑞、黎元洪、徐世昌数人便一起去开启“金匮石室”,想要看看袁世凯到底打算让谁来接班。 所谓“金匮石室”的做法,其实是仿照前清雍正皇帝的秘密建储制度, 只不过清朝的建储密诏藏在乾清宫的“正大光明”匾额之下,而“金匮石 室”则秘设于中南海万字廊内。段祺瑞一行人在打开金匮后,只见里面藏 有一个黄布包裹,包裹里有一张考究的泥金纸,纸有一尺多长,上面和下 面分别写着“兆民托命”和“民国万年”四个大字,中间则写着几个人的 名字。大家凑近一看,上边赫然写着“黎元洪、徐世昌、段祺瑞”三个人的 名字。 也有人说,这份名单并不是袁世凯最初书写的,而是在护国战争爆发 后因局势变幻而临时更改的。据说,袁世凯最初写的只有他的大公子袁克 定一个人的名字,但随着护国军的步步紧逼,他手下的那些将领又不肯用 命,袁世凯知道老袁家没有“家天下”的这个命,于是背着袁克定将“嘉 禾金简”的名字偷偷地改成了“黎元洪、徐世昌、段祺瑞”三人,以求补 救,也为袁家子孙留条后路。有意思的是,袁世凯生前曾对黎元洪这个儿女亲家(黎女嫁袁子)幵 玩笑说:“今日之我,为的是将来之你。人多颂扬我的才,我看还不如你 的福。”袁世凯一语成谶,黎元洪还真是个福气人。 要说起来,素有“菩萨”之称的黎元洪也的确是运气不错。黎元洪的 父亲名叫黎朝相,他早年曾加人鲍超的“霆军”,并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 中屡立战功,后被擢升为游击(武职从三品)。但在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,像黎朝相这样的军功人员多如牛毛,清廷也不可能一一安置,最后大 多数人只得到一笔数量可观的“休致费”后解甲归田。黎朝相退役之后,便将全家迁到汉阳,并用遣散费盖了一所房子,一 半供家人居住,一半对外出租,以换取一些生活费。黎元洪于当年(1864 年)出生于汉阳,因其祖籍是湖北黄陂(今属大悟县),所以民国时期也称 他为“黎黄陂”。 如果正常的话,黎家可能就在汉阳安家立业,做个普通老百姓安度一 生。但晦气的是,承租黎家房屋的一个房客因为涉嫌谋反而被官府捉拿, 结果黎朝相也被连带“窝藏罪犯”之嫌,最后房屋竟被官府没收。在走投无路之下,黎朝相只好重操旧业,跑到天津北塘再度投军,又 一次栖身于行伍之间。黎朝相走后,黎家立刻陷人了窘境,好在这时黎朝 相从天津将饷银寄来,这才缓解了家中的衣食之忧。1877年,14岁的黎元 洪突然染上重病,几乎不治。父亲黎朝相得知消息后,心急火燎地从天津 赶回来探视,好在黎元洪福大命大,这才渡过这一鬼门关。 在黎元洪病愈之后,黎朝相考虑再三,决定将全家迁到自己的驻地北 塘,以免再次发生类似的后顾之忧。在临行前,黎朝相将比黎元洪小6岁 的儿媳妇(娃娃亲)同时带到北塘,这就是黎元洪后来的夫人吴敬君。在父亲的影响下,黎元洪从小也对军事很感兴趣,他经常在读书之余 去父亲的兵营观看操练,由此也产生了弃文从武的念头^ 1883年,20岁的 黎元洪在父亲的支持下考中了北洋水师学堂,学习舰艇操作与海军战术。 但不幸的是,黎朝相在次年突然壮年猝死,而母亲早在1878年去世,这样 黎元洪独力担负其家庭的重任,并在读书之余负担继母、夫人和幼弟的 生活。 好在当时水师学堂的学生有一笔不菲的津贴,黎元洪省吃俭用,就靠 着这点钱勉强养家糊口,但日子过得十分紧巴。为了省钱,黎元洪每次回 家探视时都是徒步往返,来回要走上近百里的路程,目的就是为了省下一 个光洋的路费。1888年,黎元洪从水师学堂毕业后被派往“来远”舰上见习。“来 远”舰是当时北洋舰队中最新的装甲巡洋舰(与“经远”舰为同级姊妹 舰),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定造,1887年刚刚下水。在见习一年多后,因 为广东水师急需人才,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便将黎元洪派到“广甲”舰上